人際、溝通、工作、職場(一、二、三、四)20170818

人際、溝通、工作、職場(一)

http://chunfen.pixnet.net/blog/post/383280122-%E6%BA%9D%E9%80%9A%E5%8D%81%E6%A0%BC%E8%A8%80

一﹑溝通十箴言

    如何超越自我、開創有意義的互動歷程?建立美好的人際溝通,請看溝通十箴言

1﹑表達內心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感情、痛苦、想法、期望。

2﹑避免負面的情緒:絕不批評、不責備、絕不抱怨、絕不攻擊、不說教;不給溝通的劊子手留地步(箴13:3﹔太7:1-6﹔路6:37-42﹔弗4:26)。

 

3﹑彼此尊重:彼此尊重是人際溝通的基石,若一方出現不尊重的言行時,另外一方應適時地請求對方給予尊重,否則很難溝通。

 

4﹑口不出惡言:絕對不以惡言傷人(箴12:2215:2818:1819:59)。

 

5﹑不講不該講的話:溝通不能夠信口雌黃、不顧事實,口無遮攔,隨口亂說惡意誣陷,說話不經思考,信口胡說(箴10:1913:321:23﹔詩39:1﹔雅1:26)。

 

6﹑氣頭上不談溝通:生氣時不容易做出正確的決定,情緒中講雙方的溝通常無好話(箴15:1822:2429:22)。

 

7﹑理性的溝通:不理性只有爭執,它的結果對溝通於事無補而且有損失(箴10:1215:11818:6)。

 

8﹑覺醒認錯:若自己知道講不對話、做不對事,在還未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損失時,認錯道歉。承認自己的不對是溝通的消毒劑,j解凍、k改善、l轉化、m透明人際溝通問題(箴28:13)。

 

9﹑愛及智慧:愛,是最偉大的治療師,智慧使人不故步自封、固執己見(箴15:4﹔林前13:4﹔弗4:15﹔各4:16-17)。

 

10﹑等待成果:若人際關係還無轉機,需要耐心等待;急躁,只會不得要領,忙無頭緒,便會越溝通越糟糕。良好的人際關係成果不會從天上落下來,還是需要靠自己合宜的表現努力去爭取(箴21:529:207:9)。

 

從今日起,讓咱們選用溝通十箴言,讓溝通無限延伸。


二﹑溝通10大忌諱

http://www.4124.com/39881

溝通10大忌諱,溝通是人們相處最基本的方式,溝通順利,溝通得好,那麼,人們相處起來就會很容易,氣氛就會很和諧,雙方的心情也會很開心,那麼,溝通要注意些什麼,或者說溝通有哪些忌諱呢?下面我們來看看~溝通10大忌諱:

1﹑誇誇其談自吹自擂︰聊天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把話題往自己身上引,往往給人以自戀愛顯擺的印象,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詩36:2﹔箴27:1-2)。

 

2﹑對待服務員態度粗暴︰態度是良好溝通的前提,無論他人是什麼身份,粗暴的態度自以為是的神情,只會讓人覺得你這個人不可理喻。

 

3﹑總是遲到,卻不自以為然。

 

4﹑不做自我介紹︰無論何種場合,相互認識是進一步交流的前提。遇到陌生人,主動自我介紹是避免尷尬的關鍵點之一。

 

5﹑接電話時不回避︰在公共場合,大聲打電話會特別顯眼甚至招人厭,最好先道歉並把音量放小聲點,這個避免他人反感的不二法寶(箴15:1-2)。

 

6﹑雙手抱胸前︰說話時雙手抱於胸前,會讓人感覺你對他是有防備的想拒絕他,讓人覺得不被信任。

 

7﹑小動作太多,會讓人感覺你心不在焉。

 

8﹑不讓座︰讓座給更需要的人,是最基本的人性表現。如果光想著讓自己舒服一點,會在不知不覺中,給人留下自私、冷漠的印象。

 

9﹑爭帳單︰出手大方會讓人覺的你很熱情,但沒必要死磕。

 

10﹑佔用公共設施︰如果沒事佔用公共物品而影響他人,只會惹人反感(太5:9﹔羅12:1814:19)。

三﹑以為自己很重要:10種讓你交不到朋友的白目行為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7577&page=1

在職場上,你不需要成為人見人愛的大好人,但是也要避免因為不自知的白目,而沒有了朋友。如果不想失去朋友,成為別人的拒絕往來戶,就應該避免惹人厭的行為,10種交不到朋友的白目行為:

 

1﹑老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和別人約定開會的時間,你常常遲到,要別人等你;每次都等到最後一刻,才提出需求,導致其他人必須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完成工作,無法及早規劃,打亂原有的工作進度。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如果發生頻率太高,只會讓別人對你很感冒(徒28:23﹔詩90:12)。

 

2﹑對於不相干的人視而不見。不論是在辦公室內或是在其他場合,當我們遇到不認識的人或是覺得與我們不相干的人,不要老是一臉漠然或冷淡的表情,沒有任何互動。比較好的做法是,無論遇到誰,只要看到人都應該微笑、點頭、招手以對,簡單打招呼,而非視而不見(箴15:13)。

 

3﹑認為別人應該要幫助你。不要以為自己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別人就應該要幫助你。如果對方無法幫上忙,就不應該繼續勉強對方。

 

4﹑忽略了別人真正的需求。不強求別人幫助你,但是在另一方面,對於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應該要適時的伸出援手,你對別人的好,未來總有一天會回饋到自己身上(箴3:2733)。

 

5﹑故意問問題只是為了發表意見。很多時候我們問對方問題,其實不是為了傾聽對方的意見,而是“為自己製造機會發表高論”,這種自以為是,只為自己著想的舉動,會讓人非常反感(可22:35-36)。

 

6﹑以為自己很重要。即使你真的位居要職或是在某個領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也不應該認為所有人都知道你是誰,就應該受到特殊的對待(提前3:8)。

 

7﹑愛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但也要適當的展現自己的個性,但是要在對的場合、對的時機。當需要團隊合作或集體行動時,就該適當的放下自我,以團隊為優先(提前6:4-5)。

 

8﹑開別人的玩笑。人們常常開自己的玩笑,藉此掩飾內心的不安、沒自信或是化解尷尬,但是這並不表示你也可以跟著開他的玩笑。除非你和對方熟識,彼此有默契,否則不要隨意開別人的玩笑。

 

9﹑表面謙虛,實際是自誇。在社群網站上常常看到這樣的貼文,表面上看來像是在抱怨、發牢騷、自我貶低,但是在骨子裡根本是一則炫耀文。其實不需要如此拐彎抹角,如果真的以自己的成就為榮,就直接地表達出來(西2:18-19)。

 

10﹑強迫別人聽你的意見。也許你是出於好意,但是你的意見或經驗不見得適合對方,不需要認為別人就應該聽你的。此外,除非對方提出問題,否則也不需要太過多管閒事地跟對方說個不停(帖後3:10-12)。

四﹑別自以為謙虛!10個不讓人反感的表現自我方式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6941

人們在職場、生活上獲得成就時,總是迫不及待想跟身邊的人分享。但是有時弄巧成拙,只會讓對方感覺你在吹捧自己,反而令人厭惡。以下10種談話技巧,告訴你如何大方地分享自我成就,同時卻又不至於讓人反感。

 

1﹑分享驚奇感:本文作者科克倫(John Corcoran)有一位軍人朋友,服役於美國海岸巡防隊,他必須深入極度危險的戰區,在槍聲隆隆中拯救遭海盜狹持的貨輪。當問到他在執勤時是否感到恐懼,那位朋友說:當然!我怕死了!但我儘快完成任務。感謝上帝我現在還能在這裡說這段故事

他並沒有將這些危險任務講得稀鬆平常,反而是與對方一起分享這段故事中的緊張、恐懼感,讓人覺得更加親近。

 

2﹑對自己的成功心存感激:牙籤藝術家史蒂芬.貝克漢(Steven Backman)曾經接受過許多媒體訪問,作品包括使用3萬根牙籤搭出的金門大橋、帝國大廈、甚至還有可遙控的牙籤小船。他相當自傲於自己的作品,但當科克倫驚呼他的成就是如此驚人時,他卻只笑笑地說:我自己也不敢置信呢!

他是個相當成功的藝術家,對於自身成就的感激之情,讓他在分享作品時,完全感受不出自吹自擂的優越感(箴27:213:4)。

 

3﹑利用自嘲式幽默:湯姆.墨克斯(Tom Morkes)是美軍傘兵,常常用幽默語氣自嘲在軍中的經驗。若有人問起在戰場上是什麼感覺,他會面無表情地說:這個嘛,那不是在度假。我住在一個金屬容器內整整一年,執行很多任務,但大多時間都是在等待不幸的事降臨。

 

科克倫曾有幸在白宮服務,他也時常利用這種方式談論工作,例如稱自己為候補的講稿寫手或是寫那些第一線講稿寫手不想寫的東西。他發現這種方式能使自己身段放低,進而使人們放下警戒心,並詢問他們真正想知道的問題。

 

.避免自以為謙虛的吹捧:這種方式在社交網站上越來越常見,人們透過抱怨或是自貶來掩飾一件他們想要炫耀的事,例如唉!我才剛從舊金山的公演回來,又受邀去瑞士演講。若想分享自己的成就,與其以這種自貶方式,不如直接了當點,反而較不惹人厭(箴27:2)。

 

.找個跟班:先稱讚別人的成就,接著讓對方稱讚你。從第三者口中說出的讚美,比起自己四處宣揚更有說服力。

 

.別避而不談:若是你真的有些過人的成就,別隱藏起來,或是顧左右而言他。科克倫曾經遇過一名從哈佛畢業的女性,在言談間堅決不透露自己是從哈佛畢業的,只用我在波士頓附近念大學含糊帶過。若你一直避開談論自己的成就,有時只會讓情況尷尬而已。

 

.利用幽默感:要分享你人生中最值得紀念的成就,卻又不想被人認為是在炫耀,善用幽默感是最好的方式。上述的牙籤藝術家就很懂得利用幽默感。當人們問起他為何只用牙籤創作,他說:「我也不曉得。我從三年級開始把玩它們,之後就再也停不下來了。」

 

.簡短就好:提起成就時盡量簡短,例如「我很榮幸能帶領一個50人的團隊,沒有這麼傑出的團隊合作就沒有今天的我」。如果你尚未嘗試過,現在就開始思考如何用一句話概括你的成就,並請擅長文字的朋友替你修改。

 

.貼近對方的心:你最令人難忘的成就不一定來自你的專業,而是來自於你的個人生活,這取決於你所談話的對象。例如,若兩人出生在同一縣市,對彼此也較容易留下印象。也因為這樣的故鄉連結,接下來提起成就時,聽起來就會相當自然,不會讓對方認為你在吹捧自己。

2:5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10.不要一股腦兒地分享你全部的成就:有時只需要點到為止即可。分享自身成就為的是讓人們對你印象深刻,而不是要讓人反感。別急著一股腦兒地將畢生成就都掏出來,順著對話自然地提到,而不是為了吹捧自己而刻意製造話題(撒上2:3﹔箴27:2﹔詩49:18-19﹔林前1:31-21﹔林後10:17﹔加6:14﹔腓3;3)。

五﹑千萬不要跟『消耗、消費你』的人在一起!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152253281446899/

.跟著蒼蠅會找到廁所、2.跟著蜜蜂會找到花朵、3.跟著千萬賺百萬、4.跟著乞丐會要飯!在現實生活中,你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甚至能改變你的成長軌跡,決定你的人生成敗。

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1.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

2.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3.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箴17:17)。

 

科學家研究認為:人是能接受暗示的動物〔狗狗可以直接感受到主人的情緒動作而做反應(參︰報告狗班長影片)〕。

積極、正面的暗示,會對人的情緒和生理狀態產生良好的影響,激發人的內在的潛能,發揮人的超常水平,使人進取,催人奮進。遠離消極的人吧!否則,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夢想,使你漸漸頹廢,變得平庸。

 

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態度決定一切。有什麼態度,就有什麼樣的未來;性格決定命運。有怎樣的性格,就有怎樣的人生。

*去愛一個能給你正能量的人。

找到給你正能量的合作夥伴,每個人的生活都一樣,在細看是碎片,遠看是長河的時間中尋找著幸福,尋找著能夠讓自己幸福的一切事物﹔健康、平靜、物質、榮譽、成就。既然你想幸福,就去找一個能夠讓你感到幸福的人吧。

 

*不要找一個沒有激情、沒有好奇心的人過日子或做事業。

他們只會和你窩在家裡唉聲嘆氣抱怨生活真沒勁,只會打開電視,翻來覆去的調轉頻道,好像除了看電視再也想不出其它的娛樂項目。有正面能量的人,對很多事情充滿好奇,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新鮮事物都想嘗試一下,會帶你去嘗試一家新的餐廳,帶你去看一場口碑不錯的電影,帶你去體驗新推出的娛樂節目,帶你去下一個陌生的城市旅行。你會發現世界很大,值得用盡一生去不斷嘗試。

 

*不要找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過日子。

他們一直在排查可能的不幸,和焦慮未來的災難。他們一直在想該怎麼辦?

 

有正面能量的人,會對生活樂觀,對自己信任,他們知道生活本來就是悲喜交加,所以已經學會坦然面對。當煩擾來襲時,就理性解決。

2:26 上帝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上帝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上帝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他們相信人定勝天,確實無法獲勝時,就坦然接受。他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不會自我貶損也不會自我膨脹,他們在該獨立的時候獨立,該求助的時候求助(羅12:2-3)。

 

*人生的豁達與包容。
擁有正面能量的人,擁有大智慧,他們分得清世界的黑白曲直,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跑偏,也不會隨波逐流,不會誇大事情的不利面。他們知道世界運作的原理,明白人人都有陰晴陽缺。他們在你需要時給你最中肯的建議,有原則卻又求新求變,有主見卻又聽得進勸。不要找一個容易放棄的人過日子。他們沒有信仰,也沒有夢想。他們遇到挫折的第一反應和最終反應都是逃避,他們可以放棄整個世界。擁有正面能量的人,堅定自己的信念,擁有人生的目標,知道自己的所需並為之不斷努力。他們歡迎變化也製造進步。當困難來臨,他們不嫌麻煩或貪圖安逸,他們知道山丘後面會有道更美麗的風景(傳1:16-18)。

 

*是的,去愛一個擁有正面能量的人吧。

他們會給你驚喜,同時也會帶給你感悟。他們讓你把路走直,戒斷所有扭曲的價值觀。如果你本身就不是一個擁有足夠正面能量的人,那麼就請你一定要愛一個擁有正面能量的人。在這道數學題裡,負負並不能得正,另一個同樣具有負面能量的人會把你的人生拖垮,讓具有正面能量的人導正你的靈魂和行為吧,潛移默化中,你會變得更加開朗和幸福。

 

這一定比任何財富更能長久的滋養你的心靈!人生是一個選擇的過程,人生最重要的選擇,就是﹕j選擇和誰在一起k選擇和誰共事、l選擇和誰交朋友、m選擇和誰結婚、n選擇向誰學習‥‥。你和誰在一起,決定著你的未來。你和誰在一起,由你自己決定,擦亮你的眼睛,用心去尋找(箴27:17)。

 

*能遇到這三種人,是你的人生幸運。

.上學時遇到一位好老師;2.工作時遇到一位好師傅;3.成家時遇到一個好伴侶。有時侯他們一個甜美的笑容,一句溫馨的問候,就能使你的人生與眾不同,光彩照人。

 

*生活中最不幸的是。

由於你身邊缺乏積極進取的人,缺少遠見卓識的人,使你的人生變得平平庸庸,黯然無光!

 

*有句話說得好。
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雄鷹在雞窩裡長大,就會失去飛翔的本領。即使原本的你很優秀,由於周圍那些消極的人影響了你,使你缺乏向上的壓力。如果你想像雄鷹一樣翱翔天空,那你就要和群鷹一起飛翔。這也許就是潛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作用

 

如果你想聰明,那你就要和聰明的人在一起,你才會更加睿智;如果你想優秀,那你就要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才會出類拔萃。讀好書,交高人,乃人生兩大幸事。

 

 

人際、溝通、工作、職場(二)

六﹑職場溝通必須注意的十大忌諱

http://big5.jobcn.com/hr/detail.xhtml?id=204698

溝通很重要,有效的溝通更是高效工作的前提,所以一定要避免下述的十大溝通忌諱。

1﹑面無表情。作為一個有效的傾聽者,HR應通過自己的身體語言表明對下屬談話內容的興趣。肯定性點頭、適宜的表情並輔之以恰當的目光接觸,無疑顯示:您正在用心傾聽。

 

2﹑不耐煩的動作。看手錶、翻報紙、玩弄鋼筆、玩弄智慧型手機等動作則表明:你很厭倦,對交談不感興趣,不予關注。

 

3﹑盛氣淩人。可以通過面部表情和身體的姿勢表現出開放的交流姿態,不宜交叉胳膊和腿,必要時上身前傾,面對對方,去掉雙方之間的阻隔物。

 

4﹑隨意打斷下屬。在下屬尚說未完之前,儘量不要做出反應。在下屬思考時,先不要臆測。仔細傾聽,讓下屬說完,您再發言。績效溝通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能通過績效面談,將員工的績效表現回饋給員工,使員工瞭解部屬在過去一年中工作上的得與失,以作為來年做得更好或改進的依據(箴18:13)。

 

5﹑忌少問多講。發號施令的經理很難實現從上司到幫助者、夥伴的角色轉換。我們建議管理者在與員工進行績效溝通時遵循80/20法則:80%的時間留給員工,20% 的時間留給自己,而自己在這20%的時間內,又80%的時間在發問,20%的時間才用來指導、建議、發號施令,因為員工往往比經理更清楚本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換言之,要多提好問題,引導員工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自己評價工作進展,而不是發號施令,居高臨下地告訴員工應該如何如何。

 

6﹑忌用你溝通。在績效溝通中,多使用我們,少用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這個任務進展到什麼程度了﹖我如何才能幫助您﹖

 

7﹑籠統的反饋。管理者應針對員工的具體行為或事實進行反饋,避免空泛陳述。如:你的工作態度很不好或是你的出色工作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模棱兩可的反饋不僅起不到激勵或抑制的效果,反而易使員工生不確定感。

 

8﹑對人不對事。當員工做出某種錯誤或不恰當的事情時,應避免用評價性標簽,如沒能力、失信等,而應當客觀陳述發生的事實及自己對該事實的感受。

 

9﹑指手劃腳地訓導。當下屬績效不佳時,應避免﹖你應該,而不應該這樣會讓下屬體驗到某種不平等,可以換成:我當時是這樣做的

 

10﹑潑冷水。當員工犯了錯誤後,最好等其冷靜後再做反饋,避免趁火打劫或潑冷水如果員工做了一件好事則應及時表揚和激勵。績效溝通在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中既是一項重要的活動,而又是一項不易把握,較為複雜的活動。面對績效溝通時,管理者務必要擺正心態,認真準備,靈活操控,妥善對待,切勿輕視了之。否則,極容易陷入績效溝通的惡性迴圈的怪圈之中去。

 

七﹑與客戶溝通十大禁忌

http://info.ceo.hc360.com/2011/02/160003143821.shtml

銷售人員在與客戶談話過程中,要注意哪些說話技巧呢?我們說,溝通要有藝術,良好的口才可以助您事業成功,良性的溝通可以改變您的人生。所以,我們與客戶交流時,要注意管好自己的口,用好自己的嘴,要知道什麼話應該說,什麼話不應該講,避免踏入溝通雷區。在與客戶溝通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十種禁忌:
 

1﹑忌爭辯。行銷員在與客戶溝通時,我們是來銷售產品的,不是來參加辯論會的,要知道與客戶爭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招致客戶的反感。行銷員首先,要理解客戶對保險有不同的認識和見解,容許人家講話,發表不同的意見;如果您刻意地去和客戶發生激烈的爭論,即使您占了上風,贏得了勝利,把客戶駁得啞口無言、體無完膚、面紅耳赤、無地自容,您快活了、高興了,但您得到的是什麼呢?是失去了客戶、丟掉了生意。時刻不要忘記您的職業、您的身份是做什麼的。


2﹑忌質問。行銷員與客戶溝通時,要理解並尊重客戶的思想與觀點,要知道人各有志不能強求,他買保險,說明他有錢並有保險意識;他不買保險,說明他有原因,切不可採取質問的方式與客戶談話。如行銷員所言:
1.您為什麼不買保險?

2.您為什麼對保險有成見?

3.您憑什麼講保險公司是騙人的?

4.您有什麼理由說保險公司繳費容易,賠錢難?

諸如此類等等,用質問或者審訊的口氣與客戶談話,是行銷員不懂得禮貌的表現,是不尊重人的反映,是最傷害客戶的感情和自尊心的。記住!如果您要想贏得客戶的青睞與讚賞,忌諱質問。
 

3﹑忌命令。行銷員在與客戶交談時,微笑再展露一點,態度要和藹一點,說話要輕聲一點,語氣要柔和一點,要採取徵詢、協商或者請教的口氣與客戶交流,切不可採取命令和批示的口吻與人交談。人貴有自知自明,要清楚明白您在客戶心裡的地位,您需要永遠記住一條那就是,您不是客戶的領導和上級,您無權對客戶指手畫腳,下命令或下指示;您只是一個保險行銷員,他的一個理財顧問。

 

4﹑忌炫耀。與客戶溝通談到自己時,要實事求是地介紹自己,稍加讚美即可,萬萬不可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地自吹自擂、自我炫耀自己的出身、學識、財富、地位以及業績和收入等等。這樣就會人為地造成雙方的隔閡和距離。要知道人與人之間,腦袋與腦袋是最近的;而口袋與口袋卻是最遠的,如果再您一而再再而三地炫耀自己的收入,對方就會感到,你向我銷售保險是來掙我錢的,而不是來給我送保障的。記住您的財富,是屬於您個人的;您的地位,是屬於您單位,暫時的;而您的服務態度和服務品質,卻是屬於您的客戶的,永恆的。您在客戶面前永遠是他的一個保險代理人、服務員。

 

5﹑忌直白。行銷員要掌握與人溝通的藝術,客戶成千上萬、千差萬別,有各個階層、各個方面的群體,他們的知識和見解上都不盡相同。我們在與其溝通時,如果發現他在認識上有不妥的地方,也不要直截了當地指出,說他這也不是?那也不對?一般的人最忌諱在眾人面前丟臉、難堪,俗語道: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要忌諱直白。康得曾經說過:對男人來講,最大的侮辱莫過於說他愚蠢;對女人來說,最大的侮辱莫過於說她醜陋。我們一定要看交談的物件,做到言之有物,因人施語,要把握談話的技巧、溝通的藝術,要委婉忠告。
 

6﹑忌批評。我們在與客戶溝通時,如果發現他身上有些缺點,我們也不要當面批評和教育他,更不要大聲地指責他。要知道批評與指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招致對方的怨恨與反感。與人交談要多用感謝詞、讚美語;要多言讚美,少說批評,要掌握讚美的尺度和批評的分寸,要巧妙批評,旁敲側擊(太7:1-2)。

 

7﹑忌專業。在銷售保險產品時,一定不要用專業術語,因為保險產品有特殊性,在我們每一個保險合同中,都有死亡或者是殘疾的專業術語,中國的老百姓大多忌諱談到死亡或者殘疾等等,如果您不加顧忌地與客戶這樣去講,肯定招致對方的不快。

 

8﹑忌獨白。與客戶談話,就是與客戶溝通思想的過程,這種溝通是雙向的。不但我們自己要說,同時也要鼓勵對方講話,通過他的說話,我們可以瞭解客戶個人基本情況,如:工作、收入、投資、投保、配偶、子女、家庭收入等等,雙向溝通是瞭解對方有效的工具,切忌行銷員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個人獨白。如果自己有強烈的表現欲,一開口就滔滔不絕、喋喋不休、唾沫橫飛、口若懸河,只顧自己酣暢淋漓,一吐為快,全然不顧對方的反應,結果只能讓對方反感、厭惡。切記不要獨佔任何一次講話。

 

.忌冷談。與客戶談話,態度一定要熱情,語言一定要真誠,言談舉止都要流露出真情實感,要熱情奔放、情真意切、話貴情真。俗語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種是行銷員的真情實感,只有您用自己的真情,才能換來對方的感情共鳴。在談話中,冷談必然帶來冷場,冷場必定帶來業務泡湯,要忌諱冷談。

 

10.忌生硬。行銷員在與客戶說話時,聲音要宏亮、語言要優美,要抑揚頓挫、節奏鮮明,語音有厚有薄;語速有快有慢;語調有高有低;語氣有重有輕。要有聲有色,有張有弛,聲情並茂,生動活潑。我們要切忌說話沒有高低、快慢之分,沒有節奏與停頓,生硬呆板,沒有朝氣與活力(箴18:13﹔雅3:3-6)。

 

八﹑職場有真友誼?小心防範9種同事、你該親近哪些人,當心哪些人?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3743&page=1

職場上,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真友誼存在?還是應該和所有的人保持距離,維持單純的工作關係就好?事實上,職場並非是如此完全殘酷、勢利的地方。仍有許多人在工作場合交到了一輩子的好朋友。只是在工作上,因為多了一層工作職務的關係,因此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必須有更多的考量。

 

《富比世》雜誌建議,要在工作場合建立良好的友誼,必須掌握兩大原則:

第一,工作上的競爭必然:不論你和同事之間彼此的交情多好,都很有可能在某個關鍵時刻成為競爭的兩方,例如新的升遷機會或是新專案等。如果你是真正專業的工作者,就應該清楚區分工作關係與朋友關係的不同與界限,而且不會讓工作上的競爭影響到兩個人的友誼。

 

第二,培養平行忠誠度:向上管理固然重要,但是對於那些職務階級與你近似的人,更要用心維護彼此之間的友誼關係。擁有這些朋友,不會讓你在職場上感到孤立無援,也能擁有情緒的出口,甚至成為你未來生涯的一大助力。但是,以下9種類型的人,則要小心提防︰

 

1﹑大嘴巴:面對這種人,除了工作必要的溝通之外,盡量少和他們談到你個人的私事,或是工作上需要保密的敏感訊息(箴11:1316:2818:820:1926:2022)。

 

2﹑負面的影響力:例如工作習慣不好、態度不認真、或是其他可能會造成負面情緒的言語行為,別讓自己受到他們的言語行為影響。

 

3﹑背信忘義:在緊要關頭出賣自己的朋友,或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而犧牲別人,我們或稱之為白眼狼、吃裡扒外、吃碗裡洗碗外、出賣人。和這些人接觸時,一定要特別小心,保存應該有的紀錄或文字,例如e-mail的往返紀錄,以備不時之需,別讓自己成了他們的犧牲品。

 

4﹑負面思考:態度是會傳染的,如果時常跟習慣負面思考的人相處,久而久之,你自己也會變得負面。

 

5﹑愛批評:少和這些人接觸或對話,以免自己受到影響,或是不知不覺禍從口出。

 

6﹑個性軟弱:這種人個性不夠堅強,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或無法承擔的責任,便選擇逃避或需要有人幫忙。你不需要當濫好人,應該適可而止地提供建議,而不是把自己的金錢、時間花費在幫助他們完成工作。因為這些人往往非可造之材。

 

7﹑個性自戀:這種人不僅會誇大自己的功勞,甚至將別人的功勞攬在自己身上,又喜歡人抬轎。

 

8﹑好鬥成性:他們有強烈的競爭心,更在意輸贏。面對這種類型的人,很難有所謂的友誼存在,不如就保持應有的禮貌就好。

 

9﹑暗中搞破壞:這種人表面上與你友好,背地裡卻做出對你不利的舉動,一定得識破他們的伎倆,保護自己。

九﹑別把時間浪費在錯的人!5個你早該知道的人生教訓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8004

不論在職場或生活上,犯錯是很好地學習經驗,但有些事,如果能愈早知道,就能縮短學習,把珍貴的時間投資在其他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以下5點你必須及早學會的人生教訓:
 

1﹑相信你的直覺:多數時候,你的直覺想法和感受都是正確的。當你直覺感到有絲毫的不對勁或不舒服時,必定事出有因。不要忽略自己的直覺感受,而是想辦法找出背後的原因,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

 

2﹑別急著下決定:好的決策需要時間思考,即便是緊急的決策。而且事實上,許多所謂的緊急決策,其實並非真的緊急,其實是有商量餘地的。不要在時間壓迫下匆促作出決定,不僅有欠考量,而且很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受他人左右,反而無法自己獨立判斷。任何決定,都應該要給自己必要的思考時間。

 

3﹑別把時間浪費在錯的人身上:就好比銷售產品,要找到對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如果目標對象錯誤,即使再好的想法,對方都不可能接受。其實做任何事情也是如此,專案要能順利執行,必須找到對的人或是關鍵的決策者,說服他們接受你的提案,之後的執行過程,就會非常順利。

 

4﹑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如你所願:你可以盡一切努力和可能,讓事情達到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但是,也要有心理準備,你不可能每一次都能如願,這時就必須懂得放手,而不是頑固的堅持下去。堅持與放手,這兩者要如何拿捏?怎麼做才不至於太早放棄?這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累積。

 

5﹑拿起電話直接說清楚:電子郵件或簡訊雖然是很方便的溝通工具,但也常常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以及時間浪費。如果時間緊急,不如就直接打電話說清楚,同時當下確認對方正確理解你的訊息,若有任何問題,也可立即討論與解決。不要太過依賴科技工具,很多時候,當面的對話其實是最有效的溝通方法,溝通的距離愈短愈好

 

紐約時報暢銷書《推銷自己》(Promote Yourself)作者丹˙蕭爾柏近十年來曾訪問超過1,200位各領域的成功人士,舉凡企業總裁、作家、政治家,甚至太空人都曾與他接觸過。汲取與這些人對話的經驗,蕭爾柏整理出了這些成功人士的14個共同特點:
 

1.知道去留的時機:成功人士知道該離職、創業、或是收山的確切時機。他們有準確的直覺,並不怕在壓力下做出重大選擇。(想換工作?出現6大徵兆,就別再猶豫了)

 

2.要做得比份內工作還多:完成份內工作後,成功人士會再進一步要求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甚至會自願擔下燙手山芋。

 

3.不怕失敗:成功人士明白失敗為成功之母,他們願意從每次失敗中學習,當所有人都放棄時,會選擇堅持到底。

 

4.知道如何創造運氣: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不願付出的人也絕不會有好運降臨。成功人士會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有所貢獻,等待好運來臨並善加利用。

 

5.不設下遙不可及的目標:成功人士會根據自身的能力及弱點設定目標,提前做好計畫並一步步實踐。

 

6.對自己及行為負責:他們不依賴別人,懂得運用手邊的條件找出問題解決的方式、方法、方案。若犯了錯,他們勇於承擔,找出需改善之處,而且絕不再犯。

 

7.創造潮流而不隨波逐流:成功人士不會隨著經濟趨勢走,他們會創造出自己的事業潮流。

12:2 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

 

8.能夠適應市場:成功人士明白,若要在市場存活,絕不能忽視潮流、裹足不前。他們隨時都在發想新點子、學習新技術、並尋找下一次的市場焦點。

 

9.善於傳達理念:他們能精確表達自身理念,知道要做些什麼、要如何說服大眾。此外,他們也能堅持自身立場,極具說服力和自信心。

 

10.只向對的人問對的問題:成功人士知道拓展交際網絡才能解決問題,他們經常寫郵件或致電那些可以提供答案的人。他們口袋中隨時都有對的問題,也從不吝嗇為他人解答。

 

11.勇於走出舒適圈:走出舒適圈嘗試新事物,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原則,才有機會成功(工作最大的冒險,就是你從不冒險!)。

12.知道自身的人生角色、地位、定位:成功人士不會浪費時間在那些不適合他們的工作上。不會做那些不切實際的夢想。

 

13.著重過程更勝成果:成功人士努力工作、承擔風險,即便中間有障礙,也能享受其中,因為他們認為那是人生中有意義的事。

 

14.只當開發者、發明者,不當消費者:他們不願意成為市場上消費的那方,而是試著創造出消費者所需要的事物。

 

人際、溝通、工作、職場(三)

十﹑人緣排第一,人緣比人脈更重要!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621/62298.htm

你有上千個臉書朋友嗎?在這些朋友當中,彼此真正有聯繫的有幾位?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認為,臉書上的朋友,60個就夠了。 留意朋友的需求,你會有人緣;臉書加一堆朋友、交換一堆名片,那叫做人脈人緣會讓你更受歡迎、讓別人更願意幫助你;而人脈就像罐頭簡訊,看了不會有感覺,往往直接刪掉。

 

*仔細觀察,或許你會發現一個事實:除了明星,一般人臉書上的朋友越多,人往往越孤獨。塗鴉牆更新得比什麼都快,卻沒有任何一件是關心你的事。有些人書讀不多,卻走到哪左右逢源;儘管做人憨直沒有城府,身旁卻有數不清的朋友暗中幫助他。

 

這就是人緣人脈的差別!科技讓人與人的交流更方便,卻也更虛偽點一百個讚,還不如打一通電話關心他人來得實際。戴勝益在最新的專欄文章〈FB朋友,60個就夠了〉提到一件事:他在沒有任何抵押品的情況下,跟66位朋友募集了1.6億元的創業資金。然而,靠的並不是人脈,而是人緣!

 

人脈是有目的、有功利因素存在的;而人緣則是讓別人喜歡你,只要你人緣佳,人脈自然好。如果一個人跟你交往,為的只是生意上的往來、未來有被提拔的可能或只是因為你是他看中的潛力股,那這份交情頂多稱得上人脈,不算真正的朋友。

 

戴勝益在文中提到,如何建立人緣而不是人脈?答案是日常生活中,留意身旁他人的需求。發現對方需要幫忙,就幫;幫不上忙,至少可以幫他問別人。並且不要過度依賴科技產品,可以見面,就不要講電話;可以講電話,就不要透過電腦螢幕,這樣才能建立人緣

 

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已經是過時的概念;達則兼善天下沒錯,窮至少也要幫助朋友。在所有事情都過度分工的今天,要靠自己一個人闖出一片天,完完全全是不可能的事,再聰明也沒用。當別人搭一座橋過來找你時,你不要把它拆掉,你要讓他走過來,你再走過去,彼此才有互動。若把橋拆掉,你會變成離群索居,人生就很難成功。正是這個道理。

十一﹑7種自我感覺良好,害你變職場「魯蛇」(loser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5878

是否覺得自己總是在原地打轉,一事無成?如何擺脫魯蛇(loser的困境?事實上,問題多半出在你自己身上,只是你沒有看見而已,而且要改變並不難,問題只是在於你願不願意去改變。以下是《哈芬頓郵報》列出的7大原因:

 

1﹑因為你失敗得不夠多:你一直說要學習新的語言,卻從未真正去執行;你厭惡現在的工作,卻只是不停地抱怨,不曾努力去找新的機會。你安逸於平庸,你選擇不去嘗試、不去挑戰自己。當你不願意嘗試,就沒有失敗的可能,也就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2﹑因為你在意別人怎麼看你:你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努力要符合別人的期待,不敢表現真實的自己;太過在意別人的想法,卻不願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勉強自己去適應外在的世界,卻不敢改變這世界。

 

3﹑因為你自以為聰明:你努力讀書的目的只為了通過考試;你認為學習只有在學校的課堂,卻沒看到課堂外的人生,更值得你去學習、去認識。所謂的聰明,不是你學習到多少知識、也不是外在的成績分數,而是你如何面對人生、如何活出精彩的人生。

 

4﹑因為你不愛閱讀:你寧可花時間上網、看電視,卻無法靜下心來閱讀一篇文章、一本書。閱讀可以給你所有你需要的知識、解惑、情感支持與鼓勵。

 

5﹑因為你缺乏好奇心:你對任何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從不提出反思與問題;對任何訊息和資訊,只有被動地吸收,卻沒有試著更深入研究,或者自己提出不同的想法;對於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事物,也沒有意願想要去了解。

 

6﹑因為你不會提出問題:你不去質疑權威,甚至不曾質疑自己;你無法獨立思考、沒有自己的判斷力,無法提出有意義的問題;你從不仔細地聆聽別人的論述,只是急著表達自己的意見。

 

7﹑因為你無法面對真相: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你總想著走捷徑、想要找到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你從未仔細地觀察周遭的世界,也從未正確地認識這世界,你對這世界的認知都來自於你自己的成見

 

十二﹑別天真了!7件不要期望別人做的事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6485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尤其是加諸在他人身上的期望,不僅給對方壓力,也增加自己的負擔。想讓生活更加愉快、減少失落感,有些事情是需要放棄堅持的,以下是7點提醒:

 

1﹑別期待別人會與你患難與共:想熬夜趕工、砸大錢買奢侈品,千萬別拉人下水。如果這些帶點罪惡感的消遣能讓你開心,就別勉強別人參與,好好自行享用吧。

 

2﹑別期待別人會準時:別再因為他人遲到而生氣了,他們不會改進的。養成習慣帶本書,邊等邊閱讀

 

3﹑別期待別人對你開誠布公:當你在公司內聽到別人提到你的名字,別就這樣走向他們。不管他們說些什麼,試著保持正面思考,只要平常維持良好自我形象、保持積極態度,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

 

4﹑別期望別人為你的每次貼文按讚:避免發表一些無意義的照片、文章,並等著大家熱烈回應。控制自己貼文的慾望,只分享那些你真正想說、有實際意義的內容

 

5﹑別期待他人改變:我們常說:愛一個人就要愛他的全部。所以別嘗試要別人改掉他們的壞習慣或小脾氣,試著全數包容。

 

6﹑不過,也別期待他人不改變:若是身邊有朋友誓言要戒除壞習慣,可別敷衍回應。有時人們改變的力量就是來自於身旁親友的支持,獲得越多人的信任,改變就越可能實踐。

 

7﹑別期待他人將你捧上天:別急著想聽到他人讚揚你所在意的事,只要是有價值的作為,總是不怕沒有伯樂的。

 

【同場加映-別拿自己和別人比較!職場高升的6法則】:

1﹑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如果要和別人建立關係,要想想自己可以怎麼幫助對方。所謂的人脈並不是成為臉書朋友或是LinkedIn朋友這麼簡單而已,除非你有能力提供實質的支持、幫對方解決問題,否則這些所謂的社群朋友只是網路世界的一個名字而已,並非真正的人脈。

 

2﹑別拿自己和別人比較:要讓自己被注意,就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性,不要想著要去模仿某個人,或希望自己變成某個人的樣子。每個人的成功都有特定的條件和原因,找出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特點才是關鍵。

 

3﹑專注重要的工作而非瞎忙:要把自己有限的心力全心投入在真正重要、能發揮你能力的工作,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般沒有效率地整天瞎忙。

 

4﹑有效管理你的體力而非時間:了解自己的體力狀況,在早晨精神最好的時候,先做最重要的事情,然後依據自己在其他時間的精神狀況有效地安排適合的工作。

 

5﹑建立自己的智囊團:身邊親近的朋友,是影響你是否能達成生涯目標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們不僅可以提供需要的建議,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支持,因此要謹慎選擇身邊的朋友

 

6﹑準備好說自己的故事:平時就要準備好,該怎麼介紹自己?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讓對方了解你的背景、工作、專長、理想?平時做好準備,等到需要時便可派上用場。

 

十三﹑職場友誼8準則:你該親近哪些人,當心哪些人?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3612#

在職場上,我們該親近哪些人,當心哪些人?人類是社群動物,由於別人的行動,我們得以進入這個世界,我們依賴他人而活。不論我們喜不喜歡,生命中無時無刻都因他人的活動而受益。因此,我們大部份的快樂,理應來自與他人的關係

 

友誼為我們帶來快樂,但會帶來快樂的東西,相對也可能造成痛苦。作家余秋雨曾形容:友情的崩坍,重於功業的成敗,險過敵人的逼近

 

職場上的朋友,更因為彼此競爭有限資源,在利害交關時,難免會做出某些選擇。美國《BusinessWeek》六月份時,人資專家黎茲.瑞安(Liz Ryan)為文指出,現代人工時拉長,很容易在職場中尋找友誼,而這樣的職場新關係,就叫「Frenemy」(Friend朋友加上Enemy敵人的組合字)。

 

瑞安指出,Frenemy是一個你願意花時間和對方相處、談得很投契,而且在工作上可以依賴,但是,卻不能完全信任的人。因為,他/她可能前一天還和你談笑風生,隔一天卻扯你後腿。

 

*到底,我們在職場上,該親近哪些人、當心哪些人?

根據《大人的友誼》、《別自個兒用餐》、《人生一定要有的八個朋友》、《誰坐在我的位子上》和《若遇友情傷人時》等人際關係暢銷書顯示,友情或許難以被辨識,但卻仍有某些準則值得我們留意:

 

1﹑避免拉幫結派:職場裡的派系讓人有徇私偏袒的感覺,也容易在派系之外衍生士氣問題。或許加入派系是與某個小團體產生連結感最快的方式,但也將面臨立場、道德、侷限等代價。

 

2﹑避免愛說閒話:守住朋友的秘密,是做人的基本原則;相反的,那些愛說閒話、講八卦的人,則要小心避開,否則哪天就可能成為被閒話傷害的對象(箴11;1316:2818:820:19-22)。

 

3﹑避免嫉妒:職場中少許的嫉妒或羨慕是正常的,甚至是一種正面動力,鼓勵自己有為者亦若是。但要當心的嫉妒者,是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嫉妒別人,認為別人不應該得到讚賞或升遷。要避免和嫉妒者合作,或是在這種人面前減少可能被解讀為自我吹捧的言論(加5:26)。

 

4﹑避免背叛:背叛似乎很難被提前發現,唯一可供辨別的是,對方是否有意無意地誤導你,讓你做出錯誤的決定。背叛者通常都因不安全感作祟,因此要很小心這種人所主動提供的幫助。

 

5﹑尋找推手:真正的交友,是想辦法讓他人成功。助人者人恆助之,每個人都可以是彼此的良師益友,這個人欣賞你,且希望你成功,無私地與你分享經驗、想法,可能就是你的事業推手。

 

6﹑尋找啦啦隊:工作很辛苦,三不五時就遇上麻煩與壓力,啦啦隊是伙伴、開心果,總是能夠隨時提振士氣、鼓勵我們前進。啦啦隊不能幫我們進球得分,但卻能給我們再戰的勇氣。

 

7﹑尋找開拓者:開拓者可以用新觀念、機會、文化和人脈,拓展我們的視野。一個願意幫助朋友的開拓者,能讓人勇於表達充滿爭議的新想法,並且激發你的創新思考能力,導引出正向的變化。

 

8﹑尋找導航者:他們是可以分享目標和理想的對象,也是可以理解我們缺點和私心的朋友。在順境裡,導航者提醒我們;在逆境裡,導航者為我們真誠剖析,幫助我們尋找答案、渡過難關。

 

◆同場加映關鍵第一眼:讓好感增進的5個小細節職場上的一些小細節,往往被忽略掉,只要稍加注意,不但可以讓你從同事、客戶、老闆眼中加分,也讓你在職場表現上更得心應手。

 

1.業務拜訪:最忌交淺言深許多業務性質的工作,都需要面對面的拜訪,以房仲業為例,永慶房屋首席房產顧問葉國華認為,許多業務員在與客戶面對面拜訪時,往往太過積極,太努力表現,而忘記一些應有的細節。事實上,在第一次的拜訪中,客戶對於談話的內容,也就是專業表現上,只會記得七分,但是“業務員的穿著、打扮,整體氣質反而是決定下次見面的關鍵因素”

 

葉國華說,現在業務常常忽略自己的一些儀態細節,例如:口腔衛生,許多業務員有抽菸的習慣,造成口中有異味,近距離接觸時,往往讓對方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又例如,業務員可能被邀請進入客戶家中,往往需要脫鞋子,但腳上的襪子有異味、破洞等情況,不僅尷尬,也會因此被客戶減分。

 

另外,葉國華發現有些業務常犯的毛病是交淺言深,也就是裝熟,不懂得觀察客戶的表情、行為,太過於莽撞,例如:進到客戶的家裡或辦公室,就開始東張西望,想要找話題聊,不懂裝懂,但其實客戶根本不希望你亂問、亂看、亂走,這些都是業務員常犯的毛病。

 

2.喝酒:反映個性和人情世故喝酒應酬在台灣商場上很常見,但很多人都不懂得如何應對。在商場上縱橫多年,從事環保工程工作的林錦堂,大多接觸工程上的包商,幾乎每次都要跟客戶應酬喝酒,對於酒桌上的禮節,有相當的經驗。林錦堂說,一般而言,喝酒一定要看對象,以客戶為主,他喝啤酒你就點啤酒,他喝高梁你就陪他喝高梁。至於該不該乾杯?林錦堂說,看什麼酒什麼杯子,一般用小玻璃杯裝的啤酒、一口杯裝的烈酒,禮貌上第一杯都是要乾杯的。再來就看個人的酒量了,不能喝就要坦白告訴對方,表示自己酒量不好,盡可能少喝一點。若真的碰到很會喝的客戶,而自己酒量不好,林錦堂建議可以找槍手來陪對方喝,讓對方盡興,自己也不至於失態出糗。

 

此外,若是受邀的一方遲到,林錦堂的習慣是自己主動先喝3杯,林錦堂說﹕先喝就是告訴對方,你是有誠意的,對方也就不會為難你。台灣的喝酒文化多了一點江湖豪爽的味道,也因此乾杯、呼乾拉這類的話術也常聽到。台灣菸酒公司酒事業部副理李進財就說,台灣人熱情,因此人家向你敬酒總不好意思拒絕,敲了杯子就算是乾杯(整杯喝完的意思),這是一種不成文的規定(路21:34﹔羅13:13﹔林前5:116:9-10﹔加5:21﹔弗5:18﹔彼前4:3-4)。

 

3.開會插話:該開口時才開口亂插話常被視為沒禮貌的榜首。許多人都會不自覺犯下這個錯誤。有些人會以對方說話沒重點、廢話太多作為自己愛插話的理由,但每個人的說話風格不同,還是應該尊重對方把話說完。此外,開會討論時,如果部門主管對跨部門業務提出批評,雖然你也想放砲,但切記,批評的話讓主管開口就好,千萬不要抱著打蛇隨棍上的心態,放肆高談闊論。畢竟,對方部門主管的職級依然比你高,在職場倫理下,還輪不到你亂開口。

 

4.握手:看出你的社會歷練第一次見面,握手其實是被對方定義成何種類型人物的第一關,只是卻很少人注意到。很多長輩或有成就的人,都很看重這個儀式,甚至當作識人的重要指標。握手通常應由長輩、女士、位階高的先伸手,晚輩、男士、位階低的再伸手回應,不可以只握一半,會顯得沒有誠意;力道則要拿捏剛好,可以稍微緊握施點力,太軟弱會顯得沒有朝氣。

 

初次見面握一兩下即可,大約在3秒以內。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許多事業有成的人,握手時的力道都很厚重且有力,因此一個小細節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社會歷練與經驗。

 

5.電話銷售:學會堅持熱情紐約人壽電話行銷協理巫宜美,訓練過上千名電話行銷的人員。她認為,電話行銷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語調,每個電銷都應該將每一通電話當作是早上打的第一通,維持同樣熱情的語調,你可能一天打幾百通電話,但客戶一天只接你一通電話,巫宜美說。小姐你好,我這裡是XX銀行,編號XX號專員,因為你是銀行VIP客戶,目前我們和XX保險公司合作推出一個專案,是還本型意外險的……這許多電銷人員最容易犯的錯,巫宜美將他歸類為勤奮型,就是一股腦把話全部丟給客戶,不管對方是不是在忙,是否聽得懂,反而容易因此被拒絕。先主動詢問客戶是否方便說話,從對方的語氣中了解客戶目前的狀態、情緒,先讓對方產生好感度,再開始介紹產品,會增加你的成功機會。

 

 

 

人際、溝通、工作、職場(四)

十四﹑戴勝益—FB朋友,60個就夠了

https://tw.news.yahoo.com/blogs/for-young/fb%E6%9C%8B%E5%8F%8B-60%E5%80%8B%E5%B0%B1%E5%A4%A0%E4%BA%86.html

很多人以為我創業時,靠的是家族與父親的幫忙。事實上,我沒有從家裡拿任何一毛錢。我不希望自立門戶後,又用家裡的資源,導致我的事業又變成家族的分支企業,這樣我就白走創業這一遭。但沒有錢怎麼創業?其實我是在沒有任何抵押品的情況下,向66位朋友,籌到了1.6億元的創業資金。

很多人問,為何我可以借到這麼多錢?也很多人因而問我:人脈要怎麼建立?我始終認為
不要講人脈,要講人緣。人脈是有目的、有功利因素存在的,而人緣則是讓別人喜歡你,只要你人緣佳,人脈自然就好。

現在年輕人常說,我在Facebook上有600個朋友,但其實他真正認識的沒有幾個。當他有困難時,600人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幫助他?

這就是人脈,不是人緣。大家以為透過網路聯絡感情很容易,一個按鍵就能送出新年祝福給600個朋友,其實往往他的朋友就是因為這樣被他搞丟的。像我過年收到罐頭簡訊,不會有太多感覺,也常直接刪掉。

所以建議大家不如把600個朋友刪除剩60個,保持跟這60個人的聯絡。可以見面,就不要講電話;可以講電話,就不要透過電腦螢幕,這樣才能建立人緣。

而我的人緣是如何建立的?
我想是因為我從出社會到創業的11年間,每天都會留意身旁人的需求。例如,當別人問我:「這個單字你懂不懂?」我絕不會說:「不懂。」我會說:「我幫你查一查。」別人問:「你認不認識某某某?」我絕不會說:「不認識。」我會說:「我想誰應該認識他,我幫你問一問。」

當你有幫助人的習慣時,別人就會自動來找你。一年365天,11年來我已累積了4千多個幫忙。

不過,記住這個4千多個幫忙,千萬不要一次提領光,這樣大家才會覺得你是可交的朋友。我當初在家族企業工作,根本沒有想到有一天我會創業,所以之前對別人的幫忙都出自真心,於是當我創業需要資金時,大家都是一呼百應,有位當兵同袍甚至拿了房子讓我去抵押。

這是團體作戰時代。古代可以獨善其身,好好讀書,中個舉人、狀元,你的人生就成功了。但在現代社會,一個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因此,我常跟年輕人說,當別人搭一座橋過來找你時,你不要把它拆掉,你要讓他走過來,你再走過去,彼此才有互動。若把橋拆掉,你會變成離群索居,人生就很難成功。

http://linuxyeo.pixnet.net/blog/post/288478514-%E6%88%B4%E5%8B%9D%E7%9B%8A%EF%BC%9Afb%E6%9C%8B%E5%8F%8B%E5%8F%AA%E8%A6%8160%E5%80%8B%E5%B0%B1%E5%A4%A0%3B-%E6%9D%8E%E5%AE%B6%E5%90%8C%EF%BC%9A%E6%88%90%E5%8A%9F%E7%9A%84
 

十五﹑努力工作是最該被丟棄的職場建議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5933

人們常說愛拚才會贏,但是在職場,這句話並非完全百分之百正確。許多時候,工作太拚命,換來的不一定是升遷或加薪,反而是大減分,甚至讓你丟了飯碗。

 

◆別期望用苦勞贏取別人的肯定,通常的結果都是讓人失望的。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的專欄作家法諾許.布洛克(Farnoosh Brock)列出了必須破除的超時工作3大迷思︰

1﹑努力工作是最該被丟棄的職場建議:真正有升遷機會的人,不會整天埋首於工作,他們會把時間拿來塑造公司不能沒有他的形象。他們會跳脫自己的日常工作範圍,了解公司的整體運作、觀察關鍵人士並學習、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建立關係、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2﹑超時工作並不會得到老闆的肯定:老闆只會對你更加不放心,擔心你是否無法承擔現在的工作責任,未來就更不可能將更重大的工作責任交到你手上。

 

3﹑超時工作只會讓你失去升遷機會:不要被工作牽著鼻子走,如果你無法從容應付現在的工作,就很難說服老闆,把升遷機會留給你。當然,總會有緊急時刻,必須加班趕在期限內完成工作,但不該變成常態

 

若必須長期超時工作,表示你手上的工作負擔已超出合理範圍,那麼就該主動提出要求,這是你必須為自己負起的責任。

 

想要改善超時狀況,就不能只是討論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不該做,你還得更進一步改變做事方法,多注意平常忽略掉的小細節,讓工作流程達到最佳化,大幅減少時間浪費

 

要做好時間管理,與其花時間煩惱如何擬定規劃,把最多的工作塞進有限的時間表裡,還不如徹底檢討、修正你的工作習慣或方式,減少時間的浪費。

 

時間管理的第1守則,就Do the right thing right.(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情)

但是多數人只做到前半段,卻忘了後半段。翻開許多談論時間管理的書籍或文章,內容一定是告訴你,如何依據事情的輕重緩急,設定優先順序。但事實上,如何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情,其實更重要

 

◆做事有方法,時間自然變多

交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教授黎漢林就曾要求EMBA學生1年要看完100本書,當場引起大老闆們的激烈抗議。工作的事情都處理不完了,怎麼可能還有時間讀這麼多書?

 

直到學期最後,大家才恍然大悟是怎麼一回事。我想測試看看,有幾個人可以找到最有效的讀書方法,黎漢林說。事後他才向EMBA學生解釋什麼是有效的閱讀方法,從目錄、內文標題、前言、關鍵章節的內容當中,抓住整本書核心概念,再用簡短的字數描述這個概念,就能吸收到一本書的精華。

 

改善時間管理,不只是討論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不該做,你還得更進一步改變做事方法,多注意平常忽略掉的小細節,讓工作流程達到最佳化,大幅減少時間浪費

 

該如何開始?美國卡內基訓練公司(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前執行長、目前擔任史都華李文顧問公司(Stuart Levine & Associates)執行長的史都華.李文(Stuart R. Levine),在《關鍵時刻》(Cut to the Chase)這本新書提供了有用解答︰

1﹑思考要慢,執行要快。有些事情一旦你決定了,就無法再回頭,或者事後得花雙倍的力氣去調整。如果你真的想要節省時間,第一次就要做對是很重要的原則,寧可事前多花點時間,仔細討論,想清楚再動手,即使事後仍需要調整,但也不至於會太過離譜(箴15:22)。

 

2﹑再三確認,知道你該做什麼。如果你一開始就會錯意,不清楚對方要的是什麼,就是在浪費時間做白工。很多時候,甚至你覺得很清楚對方的意思,最後卻發現相差十萬八千里。到底是對方沒說清楚,還是你的理解能力有問題?

假設你的主管要求你下星期報告最近的重大經濟趨勢,你可以自己先設想,哪些內容會是主管想要的,然後立即和主管討論,確定你們彼此之間的認知是一致的,就可以開始工作。

 

但是如果主管交代完,你就直接問比較細節的問題,例如是哪些經濟趨勢,一時之間他可能也很難說清楚,不如先做大略的研究,提出你初步的構想,再和主管確認最後內容的走向,會更有效率。

 

3﹑時間壓力愈大,工作效率愈高。規畫工作行程表時,不要只是列出該做的工作項目,還要在旁邊寫上預計完成的時間。一旦有了時間限制,就有了限期完成的壓力,工作時會比較專注,而不會毫無限制的拖延。

 

4﹑工作之前,先把辦公桌清理乾淨。如果你去知名餐廳或飯店的廚房就可以發現,廚師在開始烹飪之前,必定會把需要用到的食材和工具依照先後順序整齊地排列好。同樣的,工作時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找東西。開始工作之前,請先空出一個乾淨的桌面出來,再把可能需要用到的資料或物品,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

5﹑向外求助,別閉門造車。如果你新接某個工作或專案,先詢問有經驗的同事或主管,什麼樣的工作方式最有效率,不要浪費時間自己去摸索,以免走錯方向。

平常,也應該多觀察他人不錯的工作習慣,自己多加學習,例如如何整理檔案文件、管理客戶等,這些都是伸手可及、立即可用的方法,應多加利用。

 

6﹑凡事主動,等待只是浪費時間。每次當有人說我再打給你這句話時,就當作他沒說過。請別浪費時間等待對方的回音,直接拿起電話打給對方,才是明智之舉。或是,你的朋友或同事幫你介紹新的客戶或是某個人,先詢問他,你是否可以直接聯絡那個人,一方面表示尊重,另一方面又可以節省等待的時間。

7﹑改變自己,適應其他人的工作習慣。工作的完成需要有很多人的共同參與,但是每個人習慣的工作方式都不一樣,往往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時間浪費。要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順應別人的工作方式,讓流程的進行可以更有效率。平常互動時,多觀察對方的工作習慣,或是他最討厭別人有哪些壞習慣,避免自己踩到地雷(羅12:2)。

 

8﹑成功也要花時間分析。我們常要求自己了解犯錯背後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但是,你也應該知道自己哪些部份做得很好、原因是什麼。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時,你才知道如何達到成果。當你知道成功的原因,又能避免可能的錯誤,才能有絕對的把握。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要避免浪費時間的活動。鄧肯集團顧問公司(The Duncan Group)負責人及暢銷書作家陶德.鄧肯(Todd Duncan)列舉出一般人最常見的4種浪費時間的原因(詩90:12)︰

 

1.多做沒有必要的工作。你之所以覺得時間不夠用,主要原因在於把時間浪費在沒有必要的干擾。當然,干擾是無法避免的,總是有緊急事情需要處理,但是你還是可以做一些防範工作。

 

例如,你可以申請2個行動電話號碼,一是工作上使用,另外則是與家人或朋友聯絡時使用,就可以避免在上班時間接到朋友打來、但不是很重要或緊急的電話,減少無謂的干擾。

 

電子郵件的使用也是一樣。美國聖路易斯大學傳播學教授佩吉.透納(Paaige Turner)建議,你可以依據不同類別的寄信人,設立不同的帳號,讓自己可以更有效管理。

另外,也可以使用自動回覆的功能,告訴對方你在哪個時段才會回信,這樣就可以安心地只在某個時段回信,又不會讓對方覺得你工作效率不佳,沒有即時給對方回音。

 

最後,每天傍晚可以留大約半小時~1小時的時間,用來回覆內容較為複雜、或需要詳細解說的信件,一次就溝通清楚,而不是急著回覆對方,結果來來回回好幾次才搞定,這也是在浪費時間。

 

2.當濫好人。這種人不論別人有什麼要求,都照單全收。特別是做業務的,為了搶生意,客戶各種無理的要求也忍氣吞聲的答應,做了太多超出業務範圍以外的事情,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做。

 

你應該要自己設定界線,哪些可以為客戶做、哪些不可以,只要有清楚的原則,客戶也會接受。如果你自己沒有原則,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3.迷信科技產品。科技產品確實能幫助我們增加效率,但是如果做得太過,也可能讓工作沒效率。

 

如果你已經有習慣的工作方式,例如你習慣用手寫筆記的方式排定行程表,而且效果也很好,就不一定非得特地去買PDA、智慧型手機。身上有太多科技產品,只會讓你疲於應付。

4.重質不重量。工作效率的衡量標準不是看你做完了幾件事情,而是這些事情的價值。以業務來說,你的工作效率不在於完成多少筆生意,而是應該就你的投入與可得報酬來看。也許今天你只拿到一筆生意,但是帶來的收益可能是過去半年的業績總和(箴14:2017:1718:2419:46727:610)。不妨現在就開始,重新檢討你的做事方法,改變浪費時間的工作壞習慣

 

十六﹑做事不怕辛苦,辛苦的是「做完事還被人怨」!3提醒不再做白工!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7533&page=2

在景氣一片渾沌不明中,亞太地區最大3C通路的聯強國際,第3季卻繳出營收創歷史新高的佳績。在產品複雜多元、重視服務細節的通路經營上,聯強被公認是最有扎實執行力的企業之一。

 

建立起聯強執行力的關鍵人物,就是總裁兼執行長杜書伍。杜書伍擅長透過觀察與思考分析事物的個性,小時候就展露無遺。國中時,即使一個掃地前先洒水的動作,他都會研究該用什麼姿勢讓水珠均勻飛濺,好讓打掃時更順利。這樣的個性一直延續到他成為管理者,在《打造將才基因》一書中,他將職場的態度、信念及能力培養,透過自己的思考邏輯,以各種生動的比喻來拆解。

 

這次,杜書伍接受《Cheers》雜誌專訪,用他一貫的思考深度,將看似複雜把事做好的眉角,精簡成掌精髓、建架構、長筋肉9字訣。

Q:從CEO的角度來看,你覺得什麼是會做事的員工?他們通常有哪些特質或表現?

 

A:我認為會思考才是會做事的員工。

交待事情後,即使只有簡單的說明,他會去思考,把提示的精神與目的重新想過。最優秀的員工,是他會回過頭來,在原始想法上再附加額外效益。畢竟講的時候多只說重點,他能夠幫你想透後,連其他沒有講的部份也去弄清楚,然後再去做。

 

做的過程中,因為掌握住重點,判斷就很精準,成果連帶也會高於最初的期待。甚至有些人經過思考後,發現不對,還會推翻主管最先的想法。在動手做之前,這個思考的過程很重要。

Q:在做事情之前,如何進行這個思考的過程?有哪些要訣需要掌握?

A:不論主管或是員工,我認為都有做事的姿勢,要抓住精髓、架構、筋肉這3個階段。

*開創性(高階)主管要能掌精髓、建架構、長筋肉

掌精髓是指在做任何事之前,掌握它的目的與精神。所謂的目的與精神,通常描述的字不多,一般人很自然就把比較少時間放在上面,直接跳到動手做,其實,這個階段最重要。

 

實際做之前,還要建架構:這件事分成幾個部份?各部份間的關係是什麼?這件事和其他事情的關係是什麼?這些架構有了,就像人體骨骼,知道哪邊是手、哪邊是腳,把架構圖畫出來之後,腦筋非常清楚。

 

最後才是長筋肉,從每個步驟發展出細節或運作的方法。

能這樣做,就不會不自覺地把手和腳混在一起、頭放錯地方。

很多人一聽到事情,馬上跳到長筋肉的階段,結果抓不住精髓,許多需要判斷的地方就會出問題。

 

*不同位置的3種做事姿態︰

Q:可以舉你實際帶人時發生的例子?

A:比如,我們常說提升效率、節約成本

*這兩部份哪一個重要?當然是提升效率重要,一定要先釐清,否則末端執行時,就變成不斷在節約成本,把所有預算都砍掉,砍到最後沒有效率。

 

*當然,我們說節約成本時,通常不會再多說不要損失效率,但懂得思考精髓的員工,會再想到後面這句話;沒有想的,就會為了節約成本而讓所有效率完蛋,這就是只把事做完。

 

如果事情都要講這麼清楚,沒講就不會做,那當主管的就很慘了。

Q:這套做事的姿勢,對於非主管的工作者,如何應用在自己日常的工作上?

A:不同的角色,也有不同做事的姿勢,這是個系統性的概念。

擔任開創性(高階)主管負責無中生有,掌精髓是部門功能的定位、建架構是部門運作的方式、長筋肉則是細部作業

 

執行性(中階)主管,因為東西都有了,但不是所有事情都他去做,所以他要學習精髓、掌握架構,帶著人家不斷去做,去善筋肉。執行性的人員(基層員工),則是要理解精髓、理解架構、學習筋肉

裡面運作的每個過程,都需要判斷,判斷的依據就是精髓

 

要去思考,我現在是在架構中的哪個角色?做這件事情的目的與精神是什麼?這樣才不會搞錯方向。

精髓很像GPS(衛星定位系統),有GPS才知道自己在哪裡,不然就迷路了,方向錯,決策或做法一定會錯。

 

Q:為什麼你會發展出精髓、架構、筋肉這套做事的姿勢?你觀察到部屬在做事上的哪些現象?

A:我年輕時看到太多例子。

跟部屬講了,他就蹦蹦蹦去做,做回來不是我講的,我再說:我不是這樣講嗎?他才說:喔!對喔!那時才想起來。

 

當初跟他講的時候記得,但一轉身就忘掉,碰到這樣的部屬,很認真,可是沒做對事情,真的會氣死!

 

後來我就不斷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因為我跟他講的時間很短,一轉身就忘,第一﹑是在他腦海中停留的時間很短,印象不夠深;第二﹑是他只想著趕快去做,一面做一面想,加上之前記憶不夠深,所以很快就忘了。

 

發現這個現象後,我就變得花比較多時間在前面跟部屬談,先想清楚,還不要做,最好他能把精神與目的複述一遍,再下去做。幾次下來,學習能力強的,就會改變做事的習慣。

 

想清楚再做,就像雜貨店與便利商店的差別。雜貨店是進了貨,東西放哪裡,老闆很清楚,客人想買什麼,老闆找得到,客人找不到,樣樣事情要依賴老闆在,要買什麼東西老闆拿給你;便利商店進貨很麻煩,要貼標籤、分類、上架,花很多前置作業時間,但後面就輕鬆,只要有貨,多少客人都沒關係,客人自己去拿,一個人在櫃臺結帳就好。

 

到底時間該省在哪裡?是省在前面,然後在後面花更多時間、人力去做,還是相反?這是改變我們做事習慣的方法,只要在前面多花一些時間,後面省下做錯或猶豫的時間會更多

 

*利用月報,觸動員工思考習慣

Q:這樣的能力,該如何培養?是個人特質還是可以透過組織建立?

A:最基礎的,還是個人態度。如果只是想悠哉悠哉過日子,不想積極任事,那什麼方法也無效。但若想積極任事卻不得其法,是可以用方法去養成對的習慣。

 

聯強有幾個方法來培養員工思考。最基礎的是去觸動思考,比如每個人都要做月報。月報不是只有形式,而是要有要求與規範,主管與部屬之間也要就月報溝通與回饋,這樣,至少每個月會把這個月的工作執掌與內容重新想一次,這就是一個系統。

另外,工作可以切割成哪幾個部份?KPI(關鍵績效指標)是什麼?如何去統計與分析?這是結構。我們透過月報制度,訓練員工對工作做更多思考、系統、結構、整理、分析。

 

通常月報不會到了月底才開始準備,那樣會很痛苦。透過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過程,慢慢的就會掌握住架構,每天做事時會去思考,讓思考的頻率增加。有了結構後,思考的效益也會比較好。

 

交完月報,主管會再問問題。比如這個數字代表什麼?為什麼是這樣?如果沒準備,就答不出來。這樣的過程,主管也同樣在引導員工思考。

Q:晉升主管時,會針對思考能力做考核嗎?

A:沒錯。我們一層一層的升職,都要看︰1.思考、2.系統、3.結構、4.整理、5.分析,這5大能力的層次與火候,升職是以這個為基礎,因為這5種能力是所有能力的根源。

 

Q:絕大多數工作都必須透過合作來完成,有時候事情做不好,原因是跟其他部門溝通不良,或爭取不到支持,你怎麼看這種軟實力的重要性?

A:要與別人合作,先要彼此談清楚,確認彼此掌握的精神與目的是否一樣。

如果沒有這個習慣,假設對方什麼都知道,趕快開始做,這就慘了。兩人一起做,你要往東、我要往西,這就有得吵,結果變成兩人前進不了,一直argue(爭論)。

 

在合作之前,還是要回到精髓、架構、筋肉這個過程,彼此討論清楚,後面邊做還要邊identify(確認)有沒有跑掉。萬一感覺對方跑掉了,跟精神與目的好像有衝突,經過提醒,彼此往往不用argue得面紅耳赤,就能回到正軌。

 

十七﹑執行比你想像更重要,別光說不練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7025

執行所需要的時間,是創意發想的一百倍。高階主管訂策略總是太粗略,執行時更要步步為營,摸著石頭過河。而且聽聯強總裁杜書伍以親身經驗,傳授執行力硬道理。過去一、二十年,大家不斷地在談策略,認為策略很重要。這有個時代背景,因為早先大家不是很重視策略,所以後來去提倡策略,這當然沒錯。

 

但是在這樣的氛圍下,只要談策略就好似很有高度,很有遠見,受媒體歡迎,觀眾又會用景仰的眼光看著談策略的人。沉浸在這個氛圍下,不知不覺,大家就喜歡談策略,忘了要去執行,久而久之出現一個很大的後遺症,變成光說不練(箴14:23)。

 

◆策略太多,等於沒有策略︰

連企業選擇CEO的標準,也變成訂策略,執行好像變成下面功能性主管的事情。談策略的人不懂執行,漸漸產生知行不合一的現象。對策略與執行必須先有兩點認知,才不會陷在策略裡,而忽視執行:

第一﹑知識本身沒有價值,知識被運用以後的結果才有價值。不論創意也好,雄才大略也好,沒有執行、執行不好或無法執行,都是沒有價值的。我們要打破唯有策略高的迷思,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第二﹑執行所需的時間至少是創意發想的一百倍。照我的經驗,從發想到執行的過程中,創意發想花不到1%的時間,剩下的99%都用在執行。所以,策略和想法不能太多,否則你第一個策略還沒執行完成,就改變了,這樣的策略等於不存在。策略的執行要產生效果,至少三、五年,多則十年以上。當今成功的企業可能二、三十年前就已擬定策略,把它執行得非常好,並不斷豐富化這個策略。

 

◆執行時有四點注意事項:

第一﹑只靠空想、沒有實際去做,很多東西是掌握不住的。

高階主管談策略,講得好聽是大器,講得直白點就是所以執行時要步步為營,摸著石頭過河,一面做,一面補充更細的計劃,把策略修正得更精準。開始執行以後,你會發現原來有這個、有那個,可以做這個、可以做那個,你對策略精髓的掌握會愈來愈準,策略內涵也愈來愈豐富。我是工作幾十年後,才發現原來一開始規劃策略時,只能抓到實際狀況的30%而已。如果真要照那些管理學者說的做詳細規劃,等你規劃完,天都亮了(箴21:5)。

 

第二﹑策略執行之初,難免出現各種不同的聲音,有人反對、有人質疑不可行。

這時候領導人找到適當的對象要不斷闡述、宣導,幹部要經常跑到第一線回答問題。你不能一層一層傳下去,這樣太慢了。而且回答要即時,否則底下的人有疑慮就卡住了,然後一個影響一個,大家都不願意改變。這又延伸出一個重要的觀念:沒有政策可以達到百分之百的效果,能夠有98%已經很厲害了,至少有2%就是要耗損、要犧牲。如果真要去完成那2%,你可能要花五倍的代價,值得嗎?

 

第三﹑坦然接受2%的必要耗損。推動政策的時候,很多人會為了那2%特殊狀況,說這個策略不可行,他還可以舉出五十種、一百種你無法處理的狀況,但那些狀況發生的機率加起來只有2%

 

第四﹑有些人永遠都會反對。有時候,執行者的心理沒辦法那麼快適應,執行無法一次到位,那就要階段性地推動。

 

但是到最後還是會有人持續反對,他可能是既得利益者,也可能單純是怕辛苦、不願意改變者。這些為了私利、求安逸而不願意改變的人,是讓組織僵化、老化、纖維化的源頭。站在組織的角度,你還是得好好勸說,若還是行不通就只好換人。

 

最後﹑很重要的是企業文化。

執行時的紛亂程度,反映企業的體質。如果平常就建立起好的企業文化,形成比較強的共識性,員工對組織和幹部的信任高,在推動政策的過程中,上述的混亂現象就會少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春峯(峰) 的頭像
    春峯(峰)

    劉春峰的部落格 信仰生活、系統神學、聖經神學、歷史神學筆記。

    春峯(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