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 20180610

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584446280

    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最初主要指的是:媒體因為害怕與政府打官司,而對某些議題不予報導。寒蟬效應是一個新聞學的名詞。特別在討論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或集會自由時,指人民因為害怕會遭到國家的刑罰,或是必須面對高額的罰緩,而不敢發表言論,如同蟬在寒冷天氣中噤聲一般。寒蟬效應的發生,將導致公共事務乏人關心,被視為過度壓制言論或集會自由的惡性循環,此情況在國家戒嚴時期特別明顯。

 

    寒蟬效應現在已被廣泛使用, 可以指【只要是被有權力階級控制,造成任何人民無法有效發表意見的情況】(12:8[])。也就是指【人們因為利益關係、法令限制或情感壓力,聞惡不言的情形】(24:12[])

 

    寒蟬效應源自於美國法律,最早使用於1950年代的Vanderbilt Law Review(範德堡大學法律評論學術期刊雜誌),而明確被使用是在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小威廉·布倫南,用在司法判決中,作為一個法律術語。中文【寒蟬效應】應是來自於成語【噤若寒蟬】,而【噤若寒蟬】出於《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因為蟬嘶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以為蟬因天寒而不能發聲,故以噤若寒蟬比喻人受到威嚇後,不敢作聲。

 

※綜整自網路文章。

 

[] 12:8 下流人在世人中升高,就有惡人到處遊行。

[] 24:12 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春峯(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