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與人際關係(4、5)20210502

溝通與人際關係(4):說服別人的方法

By卡內基

    「想欲使別人做我們想欲要他做的事,有一種較好的方法,就是設法使別人自己想欲做」。自從出生那一天開始,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因為我們想欲得到甚麼或是想達到甚麼目的。聽起來似乎對社會的現狀與風俗習慣、價值觀很不滿與生氣、憎恨、怨惡;不過並非絕對都是這樣,因為人類的始祖亞當與夏娃犯了罪以後,罪惡的權勢就進入了世界(羅5.123.23;傳1.9)。

    說不定?在我們正想要找到更多的理由,想欲來證明這些事情是不對的。就算是我們找到不少的理由,也會因為這些理由所做的事,或沒有因此而使強調「人本主義人本中心的自我』,而非以三位一體的神為中心的『自我」,的信念,而感受到良心的譴責與不安。

 

    人本主義人本中心者使人類的自我「唯我獨尊」而非以三位一體的神為中心,以人的是非價值觀為最高或絕對標準,為其信仰、信念。為是非的價值觀、為良心的標準,為信仰、信念,人本主義的自我使人類「唯我獨尊」,良心就受到玷污、污穢、不潔淨、虧損、甚致喪盡、麻木,像被鐵烙慣了,是不實在、不純正的,是非價值沒有絕對的標準(弗4.17-19;提前4.1-2)。

 

    當我們對別人慈愛、善良的時候「利人利己、愛人如己」,理所當然應該感受到是良好的、無愧於不受玷汙的良心(徒23.1-11;林前10.23-33;提前1.5-11;來.13.18;彼前3.1621)。大家是否一樣,曾經有石破蒼天驚,震憾人的文章或議論,使人出乎料之外的狀況。在此所說的:是人與人之間共同生活、相處的基本工具「溝通」;我們固然受到需要所驅使,重點是別人也受到需要所驅使,我們周圍的人沒有不同的。在此的意思是:當我們想要說服別人做任何事的時候,我們必須設法讓別人想要且願意這樣做不是被要求命令以指氣使。當我們心中只想著自己的需要時,就會忘記了這回事。基至對人性動機的基本瞭解,往往只考慮到自己自私的需要,卻沒考慮到對方的需要,也就是我們要考慮到「利己利人」、「愛人如己」。如何做到呢?

.活用三不︰

    當我們想要說服別人去做某件事時,先要求自己停下來想想看;「有甚麼辦法,讓別人心甘、情願自己想要去做?」並且將三不想成是「太陽光」強烈時,保護自己不被批評、責備、抱怨所傷害到的「太陽眼鏡」。以「三不」保護自己;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批評、責備、抱怨,通常無法讓我們達到我們的心願。

 

    因為任何人受到攻擊的時候,出於面子而自我防衛是很自然的反應。光是這點就足夠使別人不讚同、不認同我們,就算對方認為我們是有道理的。我們也不能讓牽涉者都有強劣的情緒反應,因為那常常會產生反效果,甚致是強烈的反效果。就算是我們有正面充份的理由,光是指出、控訴別人的過錯的言語,就有足夠讓人採取防衛的立場與行動。攻擊、批評、責備、抱怨、嗆聲的口氣,都很難使我們瞭解別人實在的想法(太7.1-512.35-37)。

 

.興致昂揚︰

    我們若對自己的想法都不興致昂揚,對方更不可能比我們更興致昂揚。熱烈實在、誠實而誠懇切的心,是有影響力的,因此,善加運用這種影響力。對自己的想法保持興致昂揚是很有幫助,特別是當對別人的利益,不是那麼明顯的時候。

 

.多使用組織能力︰

    無可否認的事實是,有時候瞭解及熱烈實在沒有不實在的、誠實而誠懇切的心,都不管用。不過,我們若百分之百確定我們要的,並知道如何說服別人,我們還是有機會讓別人讚同我們的想法。每一個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本來我們很清楚我們想要的是甚麼,但別人提出許多反對我們的理由,結果我們所站立的地位或所根據的態度,立論的基礎也動搖了。

 

    解決的辦法是,先假設的想像別人可能會提出的反對意見理由是甚麼?先做好準備。先列下可能行的通的理由,再去與人溝通,才會有幫助。我們的希望是甚麼?對方的反對是甚麼?對方可能總是發號司令的人,總是不會聽別人的話。溝通的本來目的就是為了達到「雙贏」。而「雙贏」的溝通,也就是「利己利人愛人如己」的溝通,是一種彼此「互惠、互利」的溝通。聖經中有許多「愛人如己」的教導,主耶穌也說這是一切律法的總綱但要正確的愛人如己卻要先做到正確的愛神與此意思相近(利19.1834;太5.1219.1922.39;可12.3133;羅13.9;加5.14;雅2.8。)

 

.從廣告學習︰

    「廣告」:是用文字或圖書宣傳公告大眾,還有現在所有的媒體,來達到「廣告」推銷的目的,就是想辦法引發別人對某種東西、事物非常的慾望,可能這些原則我們都知道,技巧我們也都學習過,只需要多加一點「創意」就可以了。重點是放在對方需要甚麼?並非自己需要甚麼?促使別人想要得到我們能提供的需求。

 

.雙贏的談判︰

    「談判」「彼此商量解決事情」,並非「操縱」;「操縱」就是用不好甚致惡劣的手段、方法、詭詐,強迫別人照我們的意思行動。而「談判」是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並且想辦法引發別人心中對某種東西、事物的非常需求的慾望。不是「操縱」,因為談判並非只是我嬴他,談判是彼此商量解決事情的雙方,都應該能得到好處(彼前1.224.8)。

 

    主持一場使雙方都比原先更好的「談判」,也就是「彼此商量解決事情」,與為著我們個人的利益而強迫或威脅別人去做某些或某件事,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當雙方都「雙贏」就是談判,商量解決事情,只有我們一方贏,那就是操縱。

    假若談判時仍有懷疑,就捫心自問為對方付出了甚麼?若甚麼都沒有,就應該重新思考我們的動機;做某種行為內心所抱的目的。從對方來說也是一樣的;若我們覺得沒有甚麼好處,相信我們的直覺,別人也可能在操縱我們?想想看上次有人要我們做某些或某一件事,它是一個好的經驗還是不好的經驗?我們覺得與對方談判,商量解決事情是達到「雙贏」?還是我們覺得受到「操縱」,去做了我們根本不想要做的事?若那次是不好的經驗,當時是甚麼驅使我們去做呢?

 

    如果世界上真正有成功的秘訣、方法,那就是;瞭解並且站在別人的所站立的地位,在某一方面的重要性或是別人所根據的態度,也借用為立論的根據、憑據來看事情的能力。也就是「設身處地」的意思。並且擁有「興致昂揚」,能感染人的熱烈與實在沒有不實在的、誠實而誠懇親近而很接近的心,並且對自己所非常慾望的事物,非常清楚而明晰的了解。又瞭解如何讓對方也能從其中收獲得利益,那我們說服別人時,說得使對方聽從的能力就更強了。好在既然雙方都能有收獲得到利益「雙贏」,那就算是好的溝通。箴20.5;人在心裡謀畫、計畫、策劃、謀略,心思、意念,好像深「井中的水」;只有深明事理、有智慧,本性、精上主活動,不會固執不能變通、安定不移動,知覺很快,生來就有高的資質,有智慧的人,才能夠從「井中」汲引出來,是用鼓勵引導,不是用花言巧語或是用手段使人說出內心的真情、真話、真正的意思。

 

溝通與人際關係(5):真誠的對人感興趣

By卡內基

    「兩個月內真誠的對人感興趣,比兩年內設法使人對我們感興趣,贏得更加多的友誼。」現在,來講一種簡單的方法,使我們可以在很多地方與人打破雙方都不肯退讓,以致事情暫時停止不能進,也不能退的局面。不用太聰明,那就是「微笑」;小小的笑、淺淺的笑、淡淡的笑。一開始「微笑」,就能使我們顯得親近、迷人、自信、聰明、有同理心。微笑像一份有力的配件、附屬品,它展現了我們這個人,它比我們抽屜裏的任何配件、附屬品都具有代表性。就算當時我們並不想要露出微笑,交朋友的第一步,就是露出我們的微笑,引起別人的注意。就像是在說:「嗨,怎麼樣?我是個友善、自信、親近而很很接近的人,而且我很喜歡看到我們。」只不過,不用陷於難於忍受的窘境,事情十分為難,不容易做出決定,事情多生枝節,難以處置,不知要如何說出來。

 

    想想看?我們比較想要跟誰講話?是不是與我們眼光交視的人,還是不與我們眼光交視的人,是不是面帶著微笑的人?毫無疑問的,我們通常比較想要跟那看起來較想要跟我們說話的人,像賓主初遇的時候,互相問話狀況的應酬話,而且這對雙方都一樣的。

 

    我們都有類似的經驗,緊張的盡快設法;想要打入一個陌生的團體。忽然間看到一個微笑,就像看到一個解除緊張的好方法。所以我們若是這個團體中的人,不要忘記了給需要的人一個善意的微笑。這樣做幫助了別人解除緊張,也會帶給我們好處。我們希望別人給我們善意的回饋,我們也要先發出善意來對待人,給別人善意的微笑是最容易達到目的(太7.12)。

 

    當我們用微笑向人表示友善時,別人不但較願意認識我們,他們對我們的需求也比較願意瞭解。面帶微笑容易給人留下好印象,給人留下更好相處的印象。帶著善意的微笑,目光看著對方向對方問安,通常會帶來正面的回饋(路6.31)。帶著善意的微笑與親近的目光看著對方問安,對於能交到朋友是很有幫助的。不論我們一生中的甚麼時期都受用,何樂而不為?換了環境,加入新的團體都有利益。當我們處在一個新的環境,先付出善意的微笑與親近的目光看著對方問安,多數我們會得到正面的回饋。先付出善意的微笑與親近的目光看著對方問安,使我們看來友善、親近,若再加上熱忱對待剛認識的人,也會帶給我們同樣的回應。

.有甚麼可以使人微笑︰

    有時要微笑並不容易,因為人生中充滿各種不如意,跟人發生了衝突,可能是親人、朋友、同事,但那是發出善意微笑最能幫助的時候。研究顯示,只要一個微笑就能提升我們的心情,雖然它是我們努力做出來的。因此我們覺得心情低落時,做出快樂的模樣,至少勉強自己微笑,也能提起我們的興致過一天。誰知道?說不定我們微笑時,也給別人帶來快樂?我們善意的微笑會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使別人也可能採取同樣的方式回應我們。主動向不熟悉的人發出善意的微笑,表示了我們的友善(太7.12)。

 

    想想看,如果在各種環境中這種人較多一點,環境會讓人感到有安全感,不那麼難適應可怕、可擔憂。微笑有提昇精神上,打開心胸,甚致打開別人心門的能力。在心情低落的時更需要微笑;不喜悅往往不是我們有甚麼,是甚麼人,身在何處,或是在做甚麼事情。我們心情不好,大部份的原因是我們怎麼想這件事。兩個人可以在同一個地方做同樣的事,一個人痛苦,另一個人卻快樂。為甚麼?因為這是人的心態,這心態中的大部分是,我們要往哪裡尋找快樂。我們若發現自己想著「如果我能賺那麼多錢,如果我有那輛車,如果我能娶到那麼好又美的太太,如果我有很高的學歷和很好的家世背景,如果我智商很高,長得很英俊或是很美,如果如果」,小孩子這樣,青少年這樣,社會青年這樣,老人也這樣,如果如果,如剛才所說,我們已經埋下了失望的種子。倚賴外界外表的事物,是不快樂的源頭(約15.9-11;帖前5.16-17)。

 

    因為外在的事物往往不能永遠不斷的使我們有機會發掘滿足。當我們得到了想要的事物,又怎能使自己永遠滿足呢?我們能維持那種快樂嗎?還是快樂感過去之後我們又得找尋新的事物來滿足?我們以為這些外在的事物會帶給我們快樂,其實它很可能是不滿足的來源。快樂取決於外在的事物是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失去了控制感覺的能力。反倒是內在快樂的泉源,使我們能保持微笑。我們不能決定事情一定成功,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是不是用盡所能。將眼光集中在我們所擁有的,我們就會有微笑的本錢。當然,事情真的能成功是很好的事情,不過,我們若用盡所能而感到自信,即使我們不成功,也不至於完全崩潰。再回想甚麼是我們確認的核心價值?甚麼是我們快樂的泉源?三位一體的上主才是我們快樂的泉源,不是僅是身外之物。

 

    有時無論我們如何尋找核心價值的快樂,但是還是有挑戰的時候。當我們感覺孤獨、挫折,無法走出心情的低落時,我們會需要找人講,這沒有甚麼不對的。可是,我們得使人了解我們真正的感覺,不論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親戚、朋友、老師、同學、同事等等;他們有時甚至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輔導、幫助者。在學校有輔導室,在教會團契有輔導哥哥、姊姊。甚至有一些成長小組可以幫助處理這些問題,甚至可以在其中交到一些朋友。

 

.叫出名字來︰

    一旦我們向人微笑,對方也很可能會給我們微笑,我們會覺得如同放下重擔,好像繁忙、緊張過了之後輕鬆快樂的心情,因為我們可以有人交談。我們的新朋友正在講些甚麼?而且我們開了心等等。在初次見面的時候,我們必須注意一個資訊,就是對方的名字。人們對於別人無法叫出自己的名字往往很在意,我們記得住那些歌星、明星、球員的名字,沒好理由,不能記住別人的名字。美國羅斯福總統是出了名的好記性,他以記住每一個白宮裡的每一個人的名字。包括傭人、園丁。後來的柯林頓及布希總統,也是如此。大部份的狀況下,我們只要集中注意力就可以了。若還是做不到,可以想一些方法,幫助我們將名字記在腦中。

 

.對話︰

    我們知道對方的姓名之後,與對方對話的較困難的部份已經過去了,一旦,我們能和對方面對面的講話,那就較簡單了。大部份的人認為,自己要很有趣味才能使別人對自己感興趣,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因為,一這樣就會發生後面類似的狀況;是為了要想出有意思的話題將自己弄得很有壓力,甚至很疲累,要不就是拼命講話,通常都是自己單方面在講,可是對方對我們講話的話題或是內容可能不感興趣,甚至不喜歡聽。我們覺得有意思的事情的話題內容,我們想要交的新朋友不一定有興趣。

 

    「通常人們對我們不感興趣,我們想要交的新朋友也對我們不感興趣。」想想看是不是有道理?有時我們的想法與道理是自我為中心的,事實上,我們確實在本性上常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語言模式。這常常也是我們心中想到的,確實關心的問題,事實上,我們大部份的時間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問題,想到影響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問題。

 

    這些問題與人交談有甚麼關係呢?這表示,我們不用一定為了自己使人有興趣想一些很費腦筋的事物或是話題,就像之前所說過的奉承、巴結、拍馬屁與讚美、欣賞的不同。我們若不對對方所講的事物感興趣,人家會看穿的。但是,好好練習積極的聆聽,最終還是會將我們訓練成為一個更加好的交談者;甚至還會發現對方比我們原來所想的更有趣。當我們跟不熟的人講話時,講對方興趣的事,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常常擔心左右為難的沉默,我們往往不是需要講最多的,而是講較少的。

 

    在此的意思並不是說,坐在那裡光聽別人說他想要說的就可以交到朋友,不完全是這樣,因為並不是僅是消極,無意識的反射。它不像眨眼睛或呼吸那樣無意識。它是需要我們的專心與注意,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沒有聽到,我們想自己的。然後,當講話停頓的時候,我們已經無法提出下一個問題了。也因此失去了一個增加認識別人的機會。記住別人興趣的事物的細節,會使人印象深刻。

 

    無論是在工作場合或是我們所處的其他環境裡,當我們看到一群人時要記住他們的名字,他們的興趣,喜歡甚麼口味的飲食,是很困難的。不過,若是對他們很重要的事,我們還是要記住。這樣做是很有價值的,因為,世界上,沒有很多人會這樣做,所以我們就會顯得突出。

 

    能記住別人重要或興趣的事物,會帶來多又不同或是大或小的回應、回報。首先,因為別人覺得喜歡,所以我們也覺得喜歡。其次,誰都喜歡別人喜歡自己,這是人的天性。因此,當我們景仰別人時,我們較易贏得別人的景仰。當我們對別人表示興趣時,也引發了別人對我們的興趣。也許,最重要的是在我們想要交往的這個朋友的眼中,我們顯得與別人不同。

 

.到哪裡交朋友?

    就算我們認識許多人,還是有可能會覺得,沒有一個真正知心的朋友,大部份的人都想要找到真正合得來有默契的朋友。問題是去哪裡找。有時候我們喜歡朋友,也有很多朋友,但是有時我們想要找新朋友玩,不是每禮拜六都跟同樣的人做同樣的事。有時我們對相處的環境中的人,似乎沒有選擇權,我們的角色似乎被定型了。我們當然需要對環境中所認識的人,真誠的感興趣,我們可能會驚訝的發現,我們對周遭的人的了解並非想像的那麼深。也許我們給他們貼標籤,這不能代表他們的個性。不過在所處的環境之外,還有一個大世界,其中多的是有趣味的人物,是我們想交往,也想認識的人,想要進入那個大世界,就繼續做我們喜歡的事就夠了,喜歡戲劇,可以去參加一個社區劇團。有自己喜歡的文藝活動,去參加一個與我們有同樣興趣的社團。我們不但可以追求興趣,還可以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人,開始交談的人也是現成的。這樣做會增加我們找到新朋友的機會。

 

    事實上,有不少的團體場合可以交到新朋友,這需要用一些想像力,或做一些調查。設法將自己當做我們住的城市的觀光客,開始對我們住的地方做一些探索,會發現很多原來沒發現、不知道的事情。上網路更是搜尋資訊的大好資源。說不定我們每天經過的路上就有一間工作室,我們不知道而已。若不就找一個能釋放我們內心欣賞本質的同樣興趣的人,參加一個組織,找到與同樣志向興趣的人,成為朋友,其實這裡面充滿了許多可能性。

 

    不過上網路時一定要小心,網路上的聊天室,MSN等雖然也是交朋友的途徑,卻不見得是安全的,甚至我們與對方通很多電子郵件,我們又怎能真正認識對方?跟別人在網上往來,雙方都很容易假扮成另外一個人,根本不是真正的自己。其實那正是網路交往迷人之處,我們的新朋友怎麼會都不知道,其實我們並非網上所假裝的那麼外向活潑,這正是危險之處。我們會覺得在網上講了好幾個小時的朋友很親密,我們若想要與網友會面,有時需要請最關心我們的人一起去,也許是父母、手足,我們可能會很不願意?可是,這卻是安全的好方法。不幸的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像我們一樣心懷好意,而且我們也應該了解世界上每一個對我們心懷好意,像我們一樣的好人。我們當機警、精明,保護自己的安全,自己不照顧自己,誰照顧呢?

 

.也使別人認識我們︰

    若我們做到了展現最溫馨的微笑,以真誠的談話技巧使對方印象深刻,我們感到已經交到新朋友。是時候了,向前邁一?,可以試著開放自己,使別人也能認識我們。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會使我們尷尬,不自在,甚至緊張,都是正常的現象,沒人喜歡被評判。過去我們若有被人小看、輕視的經驗,那麼,再一次開放自己是一件相當難的事。糟糕的是,保護自己是一塊交到朋友的絆腳石。若我們不使別人了解我們,又如何指望與別人建立關係呢?若在別人面前放不開,那表示不能接納真正的自己。所以,若在交朋友的過程中,常常有這種問題,就需要想想看,到底是甚麼事使我們如此尷尬,以致必須不去面對或是逃避?往往那些事情,並不是如我們想像的問題,在我們喜歡的人面前承認自己的興趣,是不是使自己很在意?或是擔心自己會覺得無聊的事,會得罪朋友有興趣的事?有許多時候不用擔心,我們之所以能與別人成為新朋友,就是因為他們喜歡我們,許多時候是如此,說不定就是我們的個性使我們更加有趣味,有時是可愛、獨特。事實上,他們可能因此喜歡我們,因為我們誠實而誠懇親近而很很接近,我們合人性。每一個人總有一些心事,使人覺得講出來怪怪的。想要拆除這幾年來慢慢疊起來的心牆,是很可怕的。但是,我們若給別人一些時間、機會,去喜歡真正的我們,就能將友情由淺轉深,講實在的這是很好的理由值得去嘗試。

 

.實踐︰

    我們可以鼓起勇氣試看看,從最近的人試看看,向更多的人表示微笑。當我們向一些平常不太注意的人表示微笑的時,可能會得到料想不到的回應。若夠有勇氣,另外一個目標可以是我們常常遇到的,但是還未打過招呼。我們可以將過程記錄起來;他們也回應我們微笑嗎?是不是因此開始交談,若有,我們能運用方法使講話繼續下去嗎?下一次再遇到時?能認識彼此嗎?一個禮拜結束後,有甚麼感受?

 

    找出一項可以參加的活動,可能是某種研習課程,或是我們真正想做的事,然後記錄我們在環境中的感覺如何?是不是能運用上面所說的方法,去與陌生人建立新的關係?我們遇到任何有可能成為朋友的人嗎?我們如何與他們保持往來與交往?

 

    選一位我們想要更加拉近距離的人,下一次有機會在一起的時候,試著與對方分享一些原來有所保留的事。可能是很小的事,若是我們有安全感,或是覺得對自己無損失,可以考慮看看分享較多或是較大的事,例如不安全感的事或目前面對的問題。新朋友的反應如何呢?他們是持了解的態度,還是批判的態度?是不是鼓勵對方也開始分享他們個人的事?事後感覺如何?是不是能一吐為快?是否喜歡或是很喜歡?是不是覺察到我們的緊張是沒有必要的?

 

    身楚於陌生的環境,我們都會感到緊張。可是,微笑即使不合當時我們內在的感受,卻能增強我們的信心、更加迷人可親近。當我們與人面對時,設法記住對方的姓名。然後,就可以更輕鬆了,我們只需要專心、注意聽,問問題,成為對方開講的對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春峯(峰) 的頭像
    春峯(峰)

    劉春峰的部落格 信仰生活、系統神學、聖經神學、歷史神學筆記。

    春峯(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